您的当前位置:疾病百科 > 结胸证

结胸证应该如何预防?

浏览:380    更新时间:2015-04-26 14:16

收藏

  【案例】

  13例均属单纯性高位梗阻,其中完全梗阻者4例,不完全性梗阻9例。处方:大黄10~15克,芒硝10~15克,甘遂末3~5克,加水500ml煎大黄至300ml,纳芒硝煎两沸去滓,冲入甘遂末。口服150ml,3小时后若不下,再服余药。若服后但矢气,不下者,或泻下不畅,4小时后再服如前法。13例患者经用药后,均在6~23小时内痛、胀、呕、闭等症状消失。(王国彦・国医论坛・1991;(4):13)

  【原文】 ?寒六七日,劫胸??,脉沉而撅,心下痛,按之石?者,大陷胸?主之。(135)

  【提要】 大结胸证的证治。

  【分析】 伤寒数日,未经误治,因素体阳气偏盛,表邪传里化热而表证已罢,热陷胸中,与水饮互结成实,故称“结胸热实”。这里“结胸”是言病位,“热实”是讲病性,此与141条“寒实结胸”正好相对。

  水热互结于胸膈,气血阻滞不通,故见心下痛,按之石硬。所谓“石硬”,是形容心下肌肉紧张特甚。因邪结部位较高,故硬痛以胸膈心下为主,此与阳明腑实之腹满痛、绕脐痛不同。脉沉紧是大结胸的典型脉象,沉脉候里而主水,紧脉为邪实而主痛。脉证俱实,故以大陷胸汤峻泻逐水。

  前言结胸因误下而成,此论结胸,不曰误治,可见结胸证亦有自身演变而成者,不可拘泥。

  【选注】 程郊倩:结胸一证,虽曰阳邪陷入,然阴阳二字从虚实寒热上区别,非从中风伤寒上区别。表热盛实转入胃府,则为阳明证;表热盛实,不转入胃府,而陷入于膈,则为结胸证。故不必误下始成也。伤寒六七日有竟成结胸者,以热已成实,而填塞在胸也。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知邪热聚于此一处矣。……此处之紧脉以痛得之,不作寒断。(引自《伤寒论辑义・太阳篇》)

  汪苓友:或问脉沉紧,焉知非寒实结胸?余答云:胸中者,阳气之所聚也。邪热当胸而结,直至心下,石硬且痛,则脉不但沉紧,甚至有伏而不见者,医人乌可以脉沉紧为非热耶?大抵辨结胸之法,但当凭证最为有准。(《伤寒论辨证广注・太阳篇》)

  【原文】 ?寒十鹞日,?劫在奄,?往?寒?者,陪大柴胡?;但劫胸,?大?者,此?水劫在胸命也,但钷微汗出者,大陷胸?主之。(136)

  【提要】 辨少阳兼里实与大结胸证。

  【分析】 伤寒十余日,表邪已化热入里。条文点出“热结在里”,则知为热结阳明,腑燥成实。又见往来寒热等,则知少阳病亦未解,故病属少阳而兼阳明里实,除上述见证外,参考103、165条可推知还当有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或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等,宜用大柴胡汤,一则和解少阳,一则通下里实。如果但见心下硬满而痛,外无大热,是邪热入里,与水饮相结于胸胁而成结胸证。但头微汗出,是水热互结,不得充达于全身,而郁蒸于上所致。当用大陷胸汤,泻水热而破结滞。

  本条“水结在胸胁”与上条“结胸热实”相呼应,指出结胸为水热互结之证。否则,水、热缺一,便不得为结胸。如误治后仅是热留胸膈,则为栀子豉汤证;如仅系水饮结聚胸膈,则为悬饮证。可见,本条所以说“此为水结在胸胁”是与“热结在里”对举而言,不能片面理解。至于结胸既为热实之证,何言“无大热”?这是指热与水结在胸膈之里,表无大热,亦与63条“无大热”同义。

  【选注】 柯韵伯:上条(指131条。编者注)言热入是结胸之因,此条言水结是结胸之本,互相发明结胸病源。若不误下,则热不入,热不入则水不结,若胸胁无水气,则热必入胃而不结于胸胁矣。此因误下热入,太阳寒水之邪,亦随热而内陷于胸胁间,水邪热邪,结而不散,故名曰结胸。粗工不解此义,竟另列水结胸一证,由是多岐滋惑矣。不思大陷胸汤丸,仲景用甘遂、葶苈何为耶?无大热,指表言,未下时大热,下后无大热,可知大热乘虚入里矣。但头微汗者,热气上蒸也;余处无汗者,水气内结也。水结于内,则热不得散;热结于内,则水不得行。故用甘遂以直攻其水,任硝黄以大下其热。所谓其次治六腑也,又大变乎五苓十枣等法。(《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陷胸汤证》)

  【原文】 太?病,重办汗而?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1]小有潮?,?心下至少腹??而痛,不可近者[2],大陷胸?主之。(137)

  【词解】

  [1] 日晡所:傍晚时分。

  [2] 不可近:疼痛拒按。

  【提要】 太阳病发汗,本为正治之法,但宜中病即止。若重发汗,必伤津液,复加攻下,使邪热内陷。本已津伤胃燥,而邪热又与水饮互结于胸膈,致津液不能上布,则见口燥而渴;实热内结,腑气不通,故五六日不大便。因燥热已累及阳明,故亦可见日晡所潮热,但由于本证属水热互结在胸膈之间,而非阳明燥结成实,故仅表现为小有潮热。水热之邪弥漫于腹,泛溢上下,则可见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是为结胸之重证,治疗仍以大陷胸汤泻热逐水破结。

  本证与阳明腑实证相比,彼为燥热与宿垢结聚在胃肠;此为热与水饮互结于胸膈心下。故两证虽均可见口渴、舌燥、苔黄、不大便等,但以阳明腑实证为显,且阳明腑实腹痛拒按,多为绕脐痛,或大腹痛(总以脐腹为中心),必伴见潮热谵语,脉沉实有力等。本证则心下痛,按之石硬,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而不可近(以心下为重心),或小有潮热,脉沉紧等,临床不难鉴别。

  【选注】 喻嘉言:不大便,燥渴,日晡所潮热,少腹硬满,证与阳明颇同,但小有潮热则不似阳明大热,从心下至少腹,手不可近,则阳明又不如此大痛,因是辨其为太阳结胸,兼阳明内实也。缘误汗复误下,重伤津液,不大便而燥渴潮热,虽太阳阳明,亦属下证,但太阳痰饮内结,必用陷胸汤,由胸胁以及胃肠荡涤始无余。若但下肠胃结热,反遗胸上痰饮,则非治矣。(《尚论篇・太阳篇》)

  丹波元简:舌上燥干而渴,与藏结之舌上滑白,大分别处。(《伤寒论辑义・太阳篇》)

  【原文】 劫胸酌,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死。(132)

  【提要】 结胸证脉浮大禁用下法。

  【分析】 结胸之脉以沉紧有力为主,是脉证相符,攻下无忧。本条言结胸证,其脉浮大,则不可用下法,其原因有二:一是结胸证,若脉浮大有力,当是表邪未解,应先解表,后逐水饮,否则,前因误下而成结胸,今若再下,必致外邪尽陷而使病情恶化,故不可下;二是结胸证,若脉浮大无力,多是正气已虚,应先补其虚而后用逐水之法,或攻补兼施,如果一味蛮下,则犯虚虚之戒,必然使正气不支而预后不良,故亦不可下。由此可见,对于脉证不符的结胸证,使用大陷胸汤(丸)时,应十分谨慎,切勿孟浪从事。

  128条言“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与此条寸关尺三部俱浮不同。彼浮脉仅见于寸口,为邪实于上的反映,必浮而有力,关脉仍沉、为水饮在内之本象。此条不可用下的机理已如上述,两者不能混淆。

  【选注】 成无己:结胸为邪结胸中,属上焦之分,得寸脉浮,关脉沉者,为在里,则可下。若脉浮大,心下虽结,是在表者犹多,未全结也,下之重虚,邪气复结,则难可制,故云下之则死。(《注解伤寒论・辨太阳脉证并治下》)

  方有执:此示人凭脉不凭证之要旨,戒人勿孟浪之意。夫结胸之为阳邪内陷,法固当下,下必待实。浮为在表,大则为虚,浮虚相搏,则表犹有未尽入,而里未全实可知,下则尚虚之里气必脱,未尽之表邪皆陷,祸可立至。如此而命尽,谓非医咎何,是故致戒也。(《伤寒论条辨・太阳篇》)

  【原文】 劫胸酌悉具,?躁者亦死。(133)

  【提要】 辨结胸证的预后。

  【分析】 “结胸证悉具”,是指大结胸的主证已全备,如心下痛,按之石硬,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不大便,舌上燥而渴,日晡所潮热,脉沉紧等,反映了水热胶结,邪气盛实,病情极为重笃。若再见烦躁,则是正气散乱,正不胜邪之象。如此邪实正虚之病,攻之则正虚不支,不攻则邪实不去,预后不良,故曰“死”。

  134条之结胸证,亦有烦躁,而不曰“死”,是因其证只有心下硬,膈内拒痛,并非结胸证悉具,且其烦躁为正邪相争所致,并非正气虚弱,故可用大陷胸汤攻下。本条则为结胸证悉具,邪实正虚,故不可与之相比。

  【选注】 成无己:结胸证悉具,邪结已深也,烦躁者,正气散乱也。邪气胜正,病者必死。(《注解伤寒论・辨太阳脉证并治下》)

  尤在泾:伤寒邪欲入而烦躁者,正气与邪争也。邪既结而烦躁者,正气不胜而将欲散乱也。结胸证悉具,谓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及不大便,舌上燥而渴,日晡所潮热,如上文所云是也。而又烦躁不宁,则邪结甚深,而正虚欲散,或下利者,是邪气淫溢,际上极下,所谓病胜藏也。虽欲不死,其可得乎。(《伤寒贯珠集・太阳篇》)

  2?大陷胸丸证

  【原文】 病办于?,而反下之,?入因作劫胸;病办於?,而反下之,因作痞[1]也。所以成劫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劫胸者,?亦?,如柔?[2]?,下之?和,宜大陷胸丸。(131)

  【词解】

  [1] 痞:证候名。痞有闭塞不通之意,如心下痞,即心下有闭塞不通的感觉。

  [2] 柔?:“?”当作“痉”,证候名。痉是以项背强直,角弓反张为主症的疾病。有汗的叫柔痉,无汗的叫刚痉。

  【提要】 辨结胸与痞的成因,以及热实结胸偏于上的证治。

  【分析】 本条可分成两段,从“病发于阳”至“以下之太早故也”为上段,论述结胸与痞的成因。从“结胸者”以下为下段,论大陷胸丸的证治。

  本条上段指出结胸与痞都是表邪误用下法,表邪内陷所形成。“病发于阳”、“病发于阴”是指体质之强弱,胃阳之盛衰而言。即胃阳素旺,体质较强者误下之后,病邪化热入里,实邪结聚而成结胸;胃阳不足,体质较弱者误下之后,病邪内陷,或化热或寒热夹杂,并无有形实邪结聚,成为痞证。结胸、痞证的形成,固然有因误下而致者,可是不因误下,邪气内入而成者,亦复不少,临床但以脉证为凭,不必刻求误下与否。

  下段既言“结胸”,必见胸膈心下硬满疼痛等症。其证的特点是如柔痉状,说明出现项背强直,甚或角弓反张,发热汗出等症,提示水热结聚的部位偏高,影响上部经脉不利,且兼水热郁蒸所致,宜用大陷胸丸峻药缓攻。

  【选注】 费晋卿:变汤为丸,加葶苈、杏仁以泻肺气,是专为上焦喘满而设。(《医方论・太阳篇》)

  李培生:柯氏认为本证重在气结,自属扼要之论。因肺主一身之气,为水之高原,气郁则水热结实,而为结胸;反之,既属结胸,又能阻碍胸中大气正常运行,自必有喘促呼吸不利之证。方用大陷胸丸,取杏仁、葶苈子降气通痹,大黄芒硝泻热去实,甘遂逐水破结,使以白蜜为丸煮服。是为结胸之偏於高位者立法,亦有《内经》:“补上治上治以缓”之意。(《柯氏伤寒附翼笺正・太阳方总论》)

  【治法】 逐水破结,峻药缓攻。

  【方药】 大陷胸丸方

  大?半斤 葶?子半升,熬 芒消半斤 杏仁,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嘿二味,?杏仁、芒消合研如脂,和散,取如?丸一枚;??甘遂末一遑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钅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效,禁如?法。

  【方义】 本方为大陷胸汤加葶苈子、杏仁、白蜜而成。大黄、芒硝泄热破结以荡实邪,甘遂逐水饮,葶苈、杏仁泻肺利气,白蜜甘缓和中,共奏泻热逐水之效。本方之力虽峻,但改汤为丸,又制小其服,并用白蜜同煎,是变峻泻为缓攻,且加入宣肺利气之品,故利于结胸证而邪结偏上者。

  本方除需如法炮制外,还须注意,煮丸后不去滓,顿服。

  【临床应用】 现代可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胸膜炎、胸腔积液、乳腺

  增生、食道炎等病证属水热结实偏上者。

  【案例】 罗××,素有茶癖,每日把壶长饮,习以为常。身体硕胖,面目光亮,每以身健而自豪。冬季感受风寒后,自服青宁丸与救苦丹,病不效而胸中硬痛,呼吸不利,项背拘急,俯仰为难。经人介绍,乃请余诊。其脉弦而有力,舌苔白厚而腻。辨为伏饮踞于胸膈,而风寒之邪又化热入里,热与水结于上,乃大陷胸丸证。为疏:大黄9克,芒硝6克,葶苈子9克,杏仁9克,水二碗,蜜半碗,煎成多半碗,后下甘遂末1克。服1剂,大便泻下两次,而胸中顿爽。又服一剂,泻下四次,从此病告愈,而饮茶之嗜亦淡。(刘渡舟《新编伤寒论类方》)

  3?小陷胸汤证

  【原文】 小劫胸病,正在心下,按之?痛,脉浮滑者,小陷胸?主之。(138)

  【提要】 辨小结胸的证治。

  【分析】 小结胸证是热实结胸轻证。其证多由表邪入里,或表证误下,邪热内陷,与心下 (胃脘部)之痰饮相结而成。胀满部位正在心下,比大结胸的范围要小。按之则痛,不按不痛,结聚程度比大结胸要轻。脉浮滑反映痰热结聚之象,与大结胸之脉沉紧亦有轻重之别,故用小陷胸汤清热涤痰开结。为了全面鉴别大、小结胸证的证治,兹列表比较鉴别于下。

分享到:
健康专题
热门关注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