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疾病百科 > 小儿斜视

治疗小儿斜视要有针对性

浏览:549    更新时间:2015-04-24 22:46

收藏

  孩子是每个家长的心头肉,他们要是有病有灾的家长们都要心疼死了,特别是小儿斜视这种疾病,影响孩子外貌,还影响孩子的身心。如果是后天的小儿斜视还比较好治疗,但是要是先天性的就比较棘手了。

  先天性内斜视

  生后6个月内发病,斜视度数较大

  先天性内斜视多在生后6个月内发病,斜视度数较大,一般不合并明显的屈光异常,常合并眼球震颤等其它眼球运动异常。

  一旦诊断先天性内斜视,首先应用睫状肌麻痹剂散瞳验光,并排除眼部的先天异常,尽早手术治疗,部分患者可以建立双眼单视功能。

  诊断先天性内斜视应慎重

  出生6个月内就可发现明显内斜视,而且斜视度较大者,可以诊断先天性内斜视。

  值得注意的是,婴儿出生6个月内,即使发现其眼位轻微不正,也不能马上断定斜视。因为婴儿生后2~3个月眼球运动不协调,可以表现轻度偏斜。5~7个月时,调节辐辏反射逐渐形成,视力也发育到一定水平,双眼运动应该协调,此时如有眼球偏斜,应作进一步检查可以做出诊断。

  如果发现婴儿有斜视的可能,应找专科医生仔细检查后方可明确诊断。

  先天性内斜视:需早日改斜归正

  先天性内斜视发病早,斜视度大,患儿几乎从未接受过正常的双眼单视觉刺激,预后相对较差。现多主张尽早手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治疗效果会明显降低,延误治疗会让很多患儿遗憾终生。

  研究表明,手术应在2岁左右进行,在此阶段斜视角相对稳定,检查结果客观可靠,手术的安全性较高。临床统计,2岁时接受手术和18月乃至更早期手术的结果并无差异。

  调节性内斜由于调节和辐辏失衡引起的内斜视

  人眼注视远处物体和注视近处物体需要不同的屈光度,眼睛根据注视距离付出相应屈光度的功能称为调节。注视近距离物体时,两眼同时向内聚集才能保证双眼同时看到物体,此功能称为辐辏。

  调节和辐辏是匹配的,其控制中枢位于大脑。当调节和辐辏失衡时,患者可以表现眼位异常,如远视眼合并内斜视。

  发病在2岁后,戴镜可使内斜视消失或减轻

  调节性内斜视多发生在2岁后,由于伴有中、高度远视,需要提供较正常眼更多的调节,而辐辏也相应地增强,过量的辐辏可引起内斜视。若发病早期散瞳验光,配戴合适的凸透镜,减少调节和相应的辐辏,内斜视就可以完全矫正或减轻。

  完全调节性内斜视和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根据戴镜能否完全矫正内斜视,调节性内斜视分为完全调节性内斜视和部分调节性内斜视两种。

  完全调节性内斜视:精确验光戴镜后,可完全矫正眼位。患儿都伴有中、高度远视,随着年龄增长,远视度数逐渐下降,内斜视也有所减轻,但很难恢复正常。如不积极治疗,内斜视和高度远视将导致弱视。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戴镜不能完全矫正眼位。完全矫正屈光不正后,内斜视程度减轻,但仍存在。治疗上须完全矫正屈光不正后,测量内斜视度数,再行内斜视矫正术。

  通过本文,相信大家对于小儿斜视的治疗已经比较了解了,不论是先天性的还是后天形成的,治疗时机非常重要。很多家长在孩子出现斜视的时候觉得孩子大大就好了,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家长要警惕孩子是不是有小儿斜视。

分享到:
健康专题
热门关注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