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疾病百科 > 骨缺损

骨缺损

收藏
八、治疗

①手术适应证:颅骨缺损直径3cm以上,病人伴有不安全恐惧感,有明显体位性头昏、头痛等颅骨缺损综合征或影响美观者。

②手术禁忌证:创伤部位感染、颅内高压、缺损处头皮广泛疤痕或血液供应不良、严重脑功能障碍、长期卧床患者。

③手术时机:一般在伤后3~6个月,若伤口曾有感染,应在创口愈合一年后修补。

④修补材料:可采用自体或异体骨、金属材料(如钛合金)、有机玻璃或硅橡胶等。

较小的骨缺损(通常指8mm以下),对于一个健康的非吸烟者来说,有可能自行愈合;但骨缺损过大,或者是在较小的骨头上的骨缺损,很难完全愈合。这就需要手术的干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 骨移植

1.1 自体骨移植

到目前为止,仍是较为常用的治疗骨缺损的方法。自体骨移植通常是取自髂骨或者腓骨,带或者不带血运。自体骨移植有明显的优点,如无排斥反应、无污染、材料成本低、可以完全吸收、能诱导骨重建。但也有一定的缺点,如取骨的量较少、需要额外的取骨手术部位、增加了麻醉及手术的时间、并发症相对较高、取骨部位可能有长达半年或更长时间的疼痛或不适感。

1.2 同种异体骨移植

取自尸体骨,骨组织经过处理后已灭活,具有来源较自体骨丰富,免疫源性低,可提供结构支撑等优点;与自体骨比较,不能诱导骨愈合,同时也存在引起免疫反应、血源性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1.3 异种骨移植

取自动物的骨骼制成,由于不能100%确定这些材料无传染性污染物,有可能引起免疫反应。目前已较少应用。

2. 人工骨

2.1 骨水泥 如磷酸钙骨水泥及丙烯酸酯类骨水泥

磷酸钙骨水泥是一种新型的骨修复材料,具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也是较好的抗生素载体,可以植入感染性骨缺损处发挥持续抗感染作用,但机械强度较低,不能用于负重骨的修复,

丙烯酸酯类骨水泥能够及时塑形,且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但生物相容性较差,缺乏骨传导性,聚合过程会发热引起周围骨坏死,在骨-水泥界面形成纤维组织,及不利于吸收,也不利于骨组织的长入。但近年来研究者对其做了许多改进,使其更适于临床应用。

2.2 生物陶瓷 如羟基磷灰石,是生物相容性很好的骨修复材料,其修复主要体现在骨传导方面,可以为新骨的形成提供支架。但羟基磷灰石在体内降解的速度慢,不利于新骨的长入,通常需要与其它生物材料复合,增加其适用性。

3. 组织工程骨

利用组织工程的手段,构建、培育活的骨组织,以修复或重建骨的结构。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尽管目前已取得较大进展,但离广泛生产及大量临床应用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4.骨搬运技术

利用Ilizarov的牵张-成骨原理,在外固定架的辅助下,在骨缺损的近端或远端截骨,并将游离骨段搬运至骨缺损处的方法。在搬运的过程中,截骨处会长出新生的骨组织。该技术的优点为:自体骨搬运,不存在生物污染或生物相容性等问题;可以解决巨大的骨缺损,最长可修复625px以上的骨缺损;不需要其它部位的取骨;新生骨组织即为正常骨组织,其粗细与周围正常骨组织一致;可适用于任何类型的骨缺损,尤其是慢性骨髓炎导致的感染性骨缺损。缺点为:需要的时间较长,骨搬运的速度为1mm/天,如果有75px的缺损,则需搬运30天,然后还需要2倍搬运的时间(即60天)让新生骨组织充分矿化、坚强;期间需要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


相关疾病
骨缺损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