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疾病百科 > 卫氏并殖吸虫病

卫氏并殖吸虫病

收藏
三、症状

潜伏期长短不一,短者2~15天,长者1~3个月。本病分为急、慢性两期。

1.急性期 由于入口之囊蚴达肠后,经消化液作用,蚴虫脱囊而出,穿透肠壁进入腹腔,发育为童虫后在腹腔内移走,引起腹膜炎及粘连。1~3周内,多数童虫穿过横膈入胸腔,产生胸膜炎。最后入肺,形成囊肿,并发育为成虫而产卵。患者常在感染1周内出现畏寒、发热,呈弛张热,腹痛、腹泻、酱色大便,乏力、盗汗、食欲缺乏。2~3周后出现胸痛、咳嗽、气喘等胸部症状。此外,可有荨麻疹,白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慢性期 本期典型症状为咳嗽、咳血痰,常呈果酱样或烂桃样、痰中常可找到夏科-莱登晶体及大量虫卵。按主要病变及症状所在部位,可分下列各型:

(1)肺型:肺部主要病变是脓肿和囊肿,多位于横膈面、纵隔面或肺的浅层组织内。囊肿小者如米粒,大者直径达2cm,其中可找到虫卵、童虫或成虫。临床典型症状为咳嗽、咳血痰,常呈铁锈样、果酱样或烂桃样,胸痛时发时止,多在腋间或下胸部。少数可有呼吸困难,气喘或胸腔积液。体征多不明显,胸部X线检查早期可见边缘模糊、密度加深的圆形浸润性阴影;中期可见边缘锐利的圆形或椭圆形,单房或多房,囊性或实质性,大小不等的阴影;晚期可见大小不等的点状或索状致密阴影,胸膜粘连与增厚。肺型症状亦常与其他类型并存。

(2)腹型:当囊虫在腹腔内移行,可引起广泛的炎症性反应和粘连,并形成囊肿,分散各处或聚集成团,使腹膜表面粗糙不平。结肠及小肠浆膜充血,脏器和组织间有不同程度粘连,很少出现腹水。临床可有腹痛、腹泻、呕吐、便血等表现,偶见剧烈腹痛如急腹症。腹部有时可触及结节和包块。

(3)肠型:以腹痛、腹泻、黏液血便为主,大便中可找到虫卵。

(4)脑型:脑部病变多在颞叶和枕叶,亦可波及白质和内囊、基底部和侧脑室,以右侧多见,局部囊肿可致脑室通路阻塞,形成脑室萎缩或扩大、视神经受压等。囊内可见大量虫卵,有时可见虫体。脊髓病变多见于第10胸椎平面以下,可因虫体行走而引起病变部位的改变。临床上有发作性或持续性头痛、呕吐、癫痫、失语、视力障碍、颈项强直,凯尔尼格征和布鲁津斯基征可阳性。

(5)脊髓型:以四肢及躯干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瘫痪、排尿排便困难等脊髓压迫症状为主。

(6)结节型:有时童虫贯穿至肌肉及皮下,发育为成虫。形成皮下结节和包块,镜观为典型嗜酸性肉芽肿,中心为灰黄色坏死组织,含夏科-莱登晶体。可查见虫卵、童虫或成虫。以皮下及肌肉结节为主要表现,以下腹部至大腿之间为多,次为背、臀、会阴部等处,位置较深,直径1.2cm,单个或数个相连,质较坚韧,能移动,稍有压痛。虫体离去后,结节炎症消退,留有细小纤维块。

本期临床特点:游走性,由于童虫或成虫游走,故常有旧病变消失,新病变出现,以致各种症状、体征此起彼伏、出没无常、变化多端。全身症状不明显,病人大多饮食正常。早期常见白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脑型及脊髓型病人急性活动期常有颅压增高、细胞数轻度增加,并出现嗜酸性粒细胞,蛋白质轻度或中度增加。慢性病人如病变不活动,脑脊液正常。补体结合试验常呈阳性反应。

1.临床诊断 患者曾在流行区旅居,有过生食或半生食溪蟹、吸蛄、虾或溪水史,并有下列临床表现之一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并作进一步检查。

(1)咳血痰或果酱样痰。

(2)原因不明的腹痛、腹部肿块、皮下结节,有此起彼伏特征。

(3)原因不明的头痛、偏盲、偏瘫、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神经系统症状,且症状多变。

(4)持续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5)胸片见有蚕豆大小单房或多房囊状阴影。

2.实验室诊断

(1)虫卵检查:痰、粪及各种体液内查见虫卵,或皮下结节活检见虫卵或虫体,即可确诊。

(2)免疫学诊断:

① 皮内试验:以1∶2000肺吸虫抗原0.1ml前臂皮内注射,15~20min后,皮丘≥12mm,红晕≥25mm者为阳性反应。可作筛选检查。

② 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率可达100%,但与华支睾吸虫病及麻风病人的血清有交叉反应。脑型肺吸虫病患者的脑脊液呈阳性反应时,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

③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敏感性好,特异性高。此外,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琼脂双向扩散、对流免疫电泳、免疫荧光、放射免疫测定等,均可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

④ 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近年来建立的本法以并殖吸虫的特异性单抗检测病人血清中相应抗原,有较好的特性和敏感性。

⑤ 其他检测:肺和胸膜病变可行胸部X线摄片检查,脑脊髓型患者可行头颅摄片、CT、MRI,脑电图检查等也有帮助。

相关疾病
卫氏并殖吸虫病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