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疾病百科 > 肠瘘

肠瘘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

浏览:366    更新时间:2015-04-27 12:02

收藏

对于肠瘘,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是,如果您或者身边的朋友准备或者曾经做过腹部手术,那就应该注意了。肠瘘主要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肠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肠瘘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  (一)发病原因  肠瘘的常见原因有手术、创伤、腹腔感染、恶性肿瘤、放射线损伤、化疗以及肠道炎症与感染性疾病等方面(表1)。临床上肠外瘘主要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是术后发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主要的病因是术后腹腔感染,吻合口裂开、肠管血运不良造成吻合口瘘。小肠炎症、结核、肠道憩室炎、恶性肿瘤以及外伤伤道感染,腹腔炎症、脓肿也可直接穿破肠壁而引起肠瘘。有些为炎性肠病本身的并发症,如Crohn病引起的内瘘或外瘘。根据临床资料分析,肠瘘中以继发于腹腔脓肿、感染和手术后肠瘘最为多见,肠内瘘常见于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和化疗也可导致肠瘘,比较少见。  (二)发病机制  1.病理改变分期 典型肠瘘的发生发展一般经历4个阶段,相继出现以下病理改变:  (1)腹膜炎期:主要发生于创伤或手术后1周以内。由于肠内容物经肠壁缺损处漏出,对漏口周围组织产生刺激,引起腹膜炎症反应。其严重程度依瘘口的位置、大小、漏出液的性质和数量不同而异。高位、高流量的空肠瘘,漏出液中含有大量胆汁、胰液,具有强烈的消化、腐蚀作用,而且流量大,常常形成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瘘口小、流量少的肠瘘则可形成局限性腹膜炎。  (2)局限性脓肿期:多发生于肠瘘发病后7~10天。由于急性肠瘘引起腹腔炎症反应,腹腔内纤维素渗出,引流作用,大网膜的包裹,肠漏周围器官的粘连等等,使渗漏液局限、包裹形成局限性脓肿。  (3)瘘管形成期:上述脓肿在没有及时人为引流情况下,可发生破溃,使脓腔通向体表或周围器官,从肠壁瘘口至腹壁或其他器官瘘口处,形成固定的异常通路,脓液与肠液经过此通道流出。  (4)瘘管闭合期:随着全身情况的改善和有效治疗,瘘管内容物引流通畅,周围组织炎症反应消退以及纤维组织增生,瘘管将最后被肉芽组织充填并形成纤维瘢痕而愈合。  2.病理生理改变 肠瘘出现后,除了原有疾病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外,肠瘘本身也会引起一系列特有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包括: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营养不良、消化酶的腐蚀作用、感染以及器官功能障碍等方面。依据瘘口的位置、大小、流量以及原有疾病的不同,对机体造成的影响也不相同。瘘口小,位置低、流量少的肠瘘引起的全身病理生理改变小;高位、高流量的瘘则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比较明显,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导致患者死亡。  (1)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肠瘘按其流出量的多少,分为高流量瘘与低流量瘘。消化液丢失量的多少取决于肠瘘的部位,十二指肠、空肠瘘丢失肠液量大,也称高位肠瘘,而结肠及回肠瘘肠液损失少称低位肠瘘。大量肠液流失引起脱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2)营养不良:因肠液丢失,肠液中营养物质和消化酶丢失,消化吸收功能发生障碍,加上感染等因素,更是加重了营养不良,其后果与短肠综合征相同。  (3)消化酶的腐蚀作用:肠液腐蚀皮肤可使皮肤发生糜烂和溃疡甚至坏死,消化液积聚在腹腔或瘘管内,可能腐蚀其他脏器,也可能腐蚀血管造成大量出血,伤口难以愈合。  (4)感染:肠瘘一旦发生后,由于引流不畅而造成腹腔内脓肿形成。肠腔内细菌污染周围组织而发生感染,又因消化酶的腐蚀作用使感染难以局限,如肠瘘与胆道、膀胱相通则引起相应器官的感染,甚至发生败血症。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营养不良和感染是肠瘘病人的三大基本病理生理改变,尤其是营养不良和感染在肠瘘病人往往比较严重,而且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可引起脓毒血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最后出现MOF而死亡。  通过以上介绍,大家可能觉得肠瘘十分可怕。因为肠瘘主要发生于术后腹腔感染,吻合口裂开、肠管血运不良造成吻合口瘘等情况。所以只要手术前后注意护理,避免术后腹腔感染、吻合口裂开等情况,就可以有效预防肠瘘的发生。

分享到:
健康专题
热门关注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