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疾病百科 >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的发病原因

浏览:301    更新时间:2015-04-25 05:31

收藏

  溶血性贫血这种疾病如果想要治疗的话,我们就需要知道这种疾病的相关临床表现,但是我们知道任何贫血的患者如果不能接受及时的治疗的话,在疾病的发展后期患者就会出现全身的临床表现,但实际今天专家在这里阐述的就是溶血性贫血这种疾病的临床分类和发病机制。

  (一)临床分类

  1.红细胞内部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2.红细胞外部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二)发病机制

  1.红细胞易于破坏,寿命缩短

  (1)红细胞膜的异常

  RBC膜由脂质双分子层和蛋白质大分子组成,膜的完整性和RBC酶和能量代谢关系密切。①红细胞膜支架异常,使红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如遗传性球形细胞或椭圆形细胞增多症等。此类异形红细胞易在血管内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遭到破坏。②红细胞膜对阳离子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如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有红细胞内K+漏出和Na+增加等,从而使红细胞的稳定性发生破坏。③红细胞膜吸附有凝集抗体、不完全抗体或补体,使红细胞易在血管内溶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破坏,后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④红细胞膜化学成分的改变,如无β脂蛋白血症,因红细胞胆固醇含量增加而磷脂酰胆碱含量较低,从而使红细胞呈棘状。

  (2)血红蛋白的异常血红蛋白分子结构的异常,如不稳定血红蛋白病和磷酸戊糖旁路的酶缺陷等,由于氧化作用破坏血红蛋白Hb1,导致海因小球形成,使红细胞极易被脾索阻滞而清除。

  (3)机械性因素如病理瓣膜如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人工机械瓣膜、DIC,均造成红细胞的机械性损伤。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对于溶血性贫血这种疾病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但是在治疗上存在不同的同时还是有相同点的,为此我们应该知道这种疾病的相关的临床表现,然后给出这种疾病的积极治疗,这样我们才能有效的治疗溶血性贫血这种疾病,缓解患者的痛苦。

分享到:
健康专题
热门关注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