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疾病百科 > 充血性脾肿大

充血性脾肿大与其他疾病导致的脾肿大的区别介绍

浏览:529    更新时间:2015-04-29 17:23

收藏

  临床上有关数据和记录表明,很多疾病会引起脾肿大,所以脾肿大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除了感染性和肺感染性的脾肿大,还有许多疾病引起的脾肿大,要和充血性脾肿大区别开来,以便于对症施治。

  (1)溶血性贫血(hemolyticanemia):常有家族史,脾肿大明显,质地较硬黄疸较轻,肝脏肿大。

  (2)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anemia):常可有轻到中度的肝脾肿大

  (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急性型脾不大;慢性型常有轻度脾肿大

  (4)白血病(leukemia):白血病常伴有脾肿大。明显肿大者以淋巴细胞型白血病为多,其次为粒细胞型,单核细胞白血病多为轻度脾肿大鶒

  (5)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imarymyelofibrosis):是骨髓发生弥漫性纤维组织和骨质增生伴髓外造血的骨髓增生性疾病,病因不明儿童十分罕见近年来研究表明,本病是以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为主要增殖细胞的骨髓恶性增生性疾病。

  (6)恶性淋巴瘤(malignantlymphoma):常伴有不规则周期性发热及肝脾不同程度肿大,其中,霍奇金病肉芽肿型约50%有脾肿大滤泡性淋巴瘤也常有脾肿大。霍奇金病偶有以脾肿大为突出体征者,脾脏可极度肿大而无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

  (7)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malignanthistiocytosis):约90%的病例有脾肿大,且迅速增大但也有少数患者肝脾淋巴结始终不大。

  (8)家族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familialeosinophilia)健康搜索:极罕见临床表现为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血清球蛋白增多。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常在50×109/L以上,骨髓中嗜酸粒细胞亦增多。

  (9)特发性嗜酸粒细胞过多综合征(idiopathiceosinophiliasyndrome):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小儿病例亦有报道。早期症状为心肌功能鶒不全,巨大心脏多为二尖瓣关闭不全所致。发热肝脾肿大、外周血和骨髓嗜酸粒细胞增多为其主要临床表现。

  (10)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primarymacroglobulinemia):少见。属淋巴浆细胞病,病因不明患者以老年人为多,男多于女。可有体重下降、乏力、贫血、反复感染等表现。肝脾淋巴结肿大,淋巴组织增生尤其浆细胞恶性增生,血清中出现大量单克隆IgM。巨球蛋白血症可使血液黏滞。导致心力衰竭,影响主要器官的血液供应。本病预后差,多于几个月或几年内死亡使用血浆分离可降低血液黏稠度,青霉胺可使巨球蛋白分解,暂时缓解症状。近年来主张使用苯丁酸氮芥(瘤可宁)和环磷酰胺治疗。

  (11)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vera):又称为脾肿大性红细胞增多症(splenomegalicpolycythemia),系病因未明之骨髓增殖综合征。外周血红细胞数量超过正常值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亦相应增高即红细胞计数高于6×109/L、血红蛋白多于180g/L、血细胞比容大于52%。本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型,继发者常继发于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高山地区居住者、新生儿、肺源性心脏病、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常有肝脾肿大。

  (12) 雅克什综合征(vonJaksch'ssyndrome):肝大,尤以脾肿大为著。(13)大理石骨病(marblebones):又称石骨症或骨骼石化症(osteopetrosis),为遗传性疾病,可分为重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轻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特点为难治性贫血且X线示骨密度增加,髓腔几乎消失。甲状腺分泌降钙素过多可能为其发病原因。重型病例生后1个月有苍白、肝脾和全身淋巴结肿大此外还有特殊面容,表现为头大、前额突起、眼距增宽、鼻扁平;视力减退颅内压增高等。轻型症状与重型相似但儿童时期鶒不明显,常在青春期后出现症状体征。外周血呈正细胞正色素贫血,有不同程度的全血细胞减少,血片可见幼稚粒细胞和幼稚红细胞骨髓穿刺困难鶒,骨皮质硬,常干抽。骨髓呈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象。重度贫血患儿需输血治疗,并给予抗生素防治感染。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能改善血常规及电解质代谢紊乱可用泼尼松7.5~10mg,隔天口服。脾肿大或脾功能亢进的病例可行脾切除术,可减轻溶血和血小板减少的症状。

  以上就是能引起脾肿大的一些疾病,这些疾病导致脾肿大的原因是不同的,并与充血性脾肿大完全不同,所以患有脾肿大的人要及时的去医院做一个详细的检查,明确病因再进行相关的治疗,祝患者早日康复。

分享到:
健康专题
热门关注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