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疾病百科 > 三焦咳

三焦咳应该如何预防?

浏览:430    更新时间:2015-05-02 05:19

收藏

  (一)《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于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胸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项;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此经多气少血,亥时气血注此。

  手少阳三焦经上和手厥阴心包相接。起于无名指外侧端的关中穴,沿无名指外侧上行,经小指和无名指之间的液门,中诸穴。沿手背到手腕中间的阳池穴,沿上肢外侧面中线两骨之间,过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五穴,穿肘上行,到达天井穴,再沿上臂外侧,过清冷渊,消泺,行走在手太阳、手阳明之间,上肩后,过?会(手少阳,阳维之会),肩篌至手太阳的秉风穴(手阳明,太阳,阳维之会),下入缺盆,绕行于阳明之外,过手厥阴的天池穴(手足厥阴,少阳之会),分布于任脉的膻中穴处(足太阳,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入络心包。下膈膜,当贲门之上属上焦,中脘(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附近属中焦,并足太阳经入络膀胱,约束下焦。另一支脉,从膻中上行,出缺盆向后,经足太阳膀胱经的大杼(手足太阳,少阳之会),到督脉的大椎和手足诸阳经交会,再上行过天牖穴又分成二支,其一支出足少阳的风池穴(手足少阳,阳维之会),至于头窍阴(足太阳,手足少阳之会);另一支挟耳后,过翳风(手足少阳之会),上沿?脉、颅息,直上到耳上角的角外(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经历足少阳的悬厘、悬颅,颔厌(均为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之穴,下至足少阳的阳白穴(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屈曲下行,到面颊部,再折上经过手太阳经的颧篌穴(手少阳,太阳之会)到眼眶下部。还有一支脉从耳后翳风穴处入耳,再出行经过手太阳的听宫(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而回耳门穴,又折回到足少阳的上关穴(手足少阳,阳明之会),复回到耳和篌(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上行到丝竹空,折下至目外眦,经瞳正篌交于胆经。此经终止,胆经开始。

  三焦在人体内是五脏六腑中的一腑,它在人的生命运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难经》里称其为:“元气之别使”,“主持诸气”,“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但自古以来对三焦的形质、功能,看法不一,各执一词,各据一理,争执不休。后学者更是茫然不知所措。为探究中医之奥义,明三焦之实情,使学者易于掌握,特此再说三焦,一飨读者。

  一 、 三焦部位

  三焦本属一腑,却分三部,虽为三部而实位一体,尤如长江,虽是一江,却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一样。三焦也是这样,总称三焦,而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也。

  《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出于胃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难经》则说:“上焦者在心下,中焦在胃上口”。这是对三焦的最根本的论述。胃上口是贲门,贲门紧贴着的是膈,上焦是在从贲门以上过膈到咽这块地方,并且布散到整个胸腔的里面。《营卫生会》又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难经》说:“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胃的位置,在膈之下,脐之上无疑。但要注意的是,中焦是在与胃平行的位置,切不可理解为,胃就是中焦。《营卫生会》说:“下焦者,别回肠注入膀胱而渗入焉”;《难经》:“下焦在脐下,当膀胱上口”。可以认为,下焦在脐以下耻骨以上。

  这是《难经》对三焦部位的确切描述。虽文字不多,却交代的清楚明白。三焦虽分三部,而实为一体也。

  二、脏腑划分

  三焦分三部,一般认为上焦在胸腔,有心和肺。中焦在上腹部有脾、胃、肝、胆。下焦在小腹部,有肾、膀胱、小肠、大肠及女性生殖器官。

  但自《内经》以来,就有肝属中焦和肝属下焦两种说法。肝属中焦的说法:《灵枢・胀论》中说:“肝胀者,胁不满而痛引小腹,肝居胁里”当属中焦。在《内经》的脉法里,肝与左关相应,而属于中焦。《素问・脉要精微论》:“尽内两傍,则季肋也,心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王冰在《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则指出:“肝为阳脏,位于中焦,以阳居阴,故为阴中之阳也”。也说明肝属中焦。王叔和在《脉经・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篇中,引《脉法赞》说:“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又说:“肝部在左手关上是也,足厥阴经也。与足少阳为表里,以胆合为府,合于中焦。”现在最通俗的说法也都是以左关候肝胆为据。而说肝为下焦者,则认为,肝与肾同为不焦。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宗二十・三焦虚实》中说:“下焦如渎,其气起于胃下腕,别回肠,……主足太阳,灌渗津液,合膀胱,主出不主入,别于清浊,主肝肾之候也。……所以热则泻于肝,寒则补于肾”。王冰在注释《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厥固泄,皆居于下”时又说:“下,谓下焦肝肾之气也”。他在上面说:“肝为阳脏,位于中焦”。这里又说:“下,谓下焦肝肾之气也”。

  除肝脏有分岐之外。别的脏腑都没有争议。从《内经》《难经》旨意来看,我们认为肝脏属中焦无疑。如:“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之处,”即使从其功能来看,也当属中焦。如:“中焦……以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中焦如沤”,“主入补主出”等。都符合肝脏属于中焦特点。下焦的功能是“如渎”。“渎者,浊也,通也,所以通垢浊也”。若肝属下焦当“主出而不内”,这就与肝脏“入而不出”的功能不相符了。

  那么为什么孙思邈把肝脏归于不焦了呢?在清代的吴鞠通在《温病条辩》中,也将温病后期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归为肝,的病变范围。虽与《内经》,《难经》之旨不同,然其临床证实也是正确的。我们该怎么样认识呢??1?肾属下焦,其气与肝相通。(故有肝肾同源之说)辩证之时,则肝肾同出。②、三焦其“焦”,虽说上焦为心肺,等等。并不是说心和肺就是上焦。否则称上焦直言心肺即可,怎么又用“焦”来代称呢?“焦者乃不实之肉,它包括,整个胸腹腔里所有心管、神经、油膜、淋巴以及胸腹胎膜,脏膜。结构十分复杂。所以《难经》称其为“有名而无形”。《内经》称其为“孤之府”。虽说上焦,包括心肺。只能说心肺与上焦气相通相连。而不能说心、肺就是上焦。因为脏虽分心肺而膜是一整体。中焦、下焦也是同样道理。说肝属中焦。其位所在也。说肝属下焦其用在其所也。二者并不矛盾。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如《内经》所言“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肝之体在右,其用却在左。肺藏于胸。其气用在右。并不矛盾。肝脏所在中焦。下焦可自认也。得其要中焦,下焦皆是,不得其要中焦下焦皆不是也。

  三、三焦之经络及其所主病。

  (一)《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于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胸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项;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此经多气少血,亥时气血注此。

  手少阳三焦经上和手厥阴心包相接。起于无名指外侧端的关中穴,沿无名指外侧上行,经小指和无名指之间的液门,中诸穴。沿手背到手腕中间的阳池穴,沿上肢外侧面中线两骨之间,过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五穴,穿肘上行,到达天井穴,再沿上臂外侧,过清冷渊,消泺,行走在手太阳、手阳明之间,上肩后,过?会(手少阳,阳维之会),肩篌至手太阳的秉风穴(手阳明,太阳,阳维之会),下入缺盆,绕行于阳明之外,过手厥阴的天池穴(手足厥阴,少阳之会),分布于任脉的膻中穴处(足太阳,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入络心包。下膈膜,当贲门之上属上焦,中脘(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附近属中焦,并足太阳经入络膀胱,约束下焦。另一支脉,从膻中上行,出缺盆向后,经足太阳膀胱经的大杼(手足太阳,少阳之会),到督脉的大椎和手足诸阳经交会,再上行过天牖穴又分成二支,其一支出足少阳的风池穴(手足少阳,阳维之会),至于头窍阴(足太阳,手足少阳之会);另一支挟耳后,过翳风(手足少阳之会),上沿?脉、颅息,直上到耳上角的角外(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经历足少阳的悬厘、悬颅,颔厌(均为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之穴,下至足少阳的阳白穴(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屈曲下行,到面颊部,再折上经过手太阳经的颧篌穴(手少阳,太阳之会)到眼眶下部。还有一支脉从耳后翳风穴处入耳,再出行经过手太阳的听宫(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而回耳门穴,又折回到足少阳的上关穴(手足少阳,阳明之会),复回到耳和篌(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上行到丝竹空,折下至目外眦,经瞳正篌交于胆经。此经终止,胆经开始。

分享到:
健康专题
热门关注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