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是什么?
浏览:381 更新时间:2015-04-26 20:04
小儿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是指乙型肝炎病毒(HBV)通过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或直接侵袭肾组织引起的肾小球肾炎 其主要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 其次为膜增生性肾炎 临床表现为蛋白尿 血尿和肾病综合征 HBV相关肾炎的发病率与地区HBV感染率有关 我国为HBV感染高发区 本病发病率也高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的发病机制
HBV相关肾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已知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循环免疫复合物:HBV抗原与相应抗体形成的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上而致病 免疫复合物的大小与其沉积部位有关 HBeAg的分子量小 形成的免疫复合物也小 容易通过基底膜而沉积于上皮侧 引起膜性肾病;HBsAg与HBcAg的分子量大 其免疫复合物难以通过基底膜 故多沉积于系膜区和内皮下 引起膜增生性肾炎或系膜增生性肾炎
(二)原位免疫复合物:HBeAg可通过基底膜“嵌顿”于上皮下 并与来自血液循环的相应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 引起免疫炎症反应
(三)病毒直接侵袭肾组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如斑点杂交 Southern杂交或原位杂交等方法能在肾小球或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检出HBV的DNA 证实HBV可直接感染肾细胞而致病 由于在肾小球其间质可检测到较多的T淋巴细胞 显示细胞免疫也参与发病机制
(四)自身免疫反应:HBV可以侵犯免疫细胞而致免疫紊乱 当其侵犯肝或其他细胞时 可改变细胞成分的抗原性而诱导产生自身抗体 如DNA抗体 细胞骨架成分抗体和肝细胞膜蛋白抗体等 引起自身免疫反应
小儿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的临床表现
起病年龄多在 ~ 岁 平均为 岁 男性居多 男女性别比为 ~ : 大多数无肝炎病史和肝炎的临床表现
临床可变现为持续性蛋白尿和血尿 也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 可有不同程度水肿 高血压和肉眼血尿较少见 有不少病例起病隐匿 以致难以确定起病时间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的实验室检查
尿液检查以蛋白尿为主 +~+++ 可伴不用程度的镜下血尿和各类管型 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者 可有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 但高胆固醇血症往往不著 肾动能多数正常 部分膜增生性肾炎病例可有肾功能不全 部分病例血清补体C 降低 随临床症状改善而恢复正常 患儿血清HBsAg和HBcAg阳性;大多数患儿HBeAg阳性;个别HBeAb阳性 而HBeAg阴性 约有半数病例HBV-DNA阳性 肝转氨酶如ALT可正常或轻度增高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的诊断
目前国内所采用的诊断标准为: 血清HBV抗原阳性; 患肾小球肾炎 并已除外狼疮性肾炎等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肾组织切片中找到HBV抗原 在儿科 由于肾组织HBV抗原的阳性率不高 而在HBV感染高发区 膜性肾病患儿多数血清HBV抗原阳性 故目前若临床符合前两项诊断标准 肾活检病理诊断为膜性肾病 且有HBV相关膜性肾病特征 如系膜区增大有电子致密物沉积等 即可拟诊为HBV相关肾炎
小儿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注意休息 适当增加饮食中蛋白量 补充维生素
(二) 抗病毒治疗:阿糖腺苷(ara-A) 胸腺素(thymosin)联合治疗
干扰素:剂量和疗程尚待确定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的预后
本病预后较好 尤其病理表现为膜性肾病者多数能缓解 年缓解率达 % 仅 %发生肾功能不全 %发展为终末期肾病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的预防
积极预防HBV感染可显著降低本病发生率 尤应阻断母婴垂直传播 随着我国普遍开展HBV疫苗接种 HBV相关肾炎将会日益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