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疾病百科 > 小儿食物变态反应

小儿食物变态反应应该做哪些检查?

浏览:267    更新时间:2015-04-29 12:28

收藏

  1.非特异实验室检查 多数病例血生化及三大常规检查无异常发现,少数外周血有嗜酸粒细胞轻度增多,低色素性贫血,大便潜血试验和Charat-Leyden结晶体阳性。血清总IgE增高。消化内镜检查可正常或非特异性胃肠黏膜出血、水肿。这些均不能作为食物过敏的确诊依据。

  2.特异性检查

  (1)食物变应原的皮肤试验(skin test of food antigen):根据抗原与结合在肥大细胞表面上相应的IgE结合,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而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是初步筛选过敏性食物的主要方法,可在15~20min提供多种食物的皮试结果。在实施该试验前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应严格控制激发食物的数量。

  ②激发前2周禁食可疑食物。

  ③激发前1周停用抗过敏药物,其他治疗维持最低水平。

  ④采用标准记分法进行判断。

  ⑤皮肤点刺试验偶有诱发全身过敏反应的风险,应在具有抢救设备条件下进行。

  3岁以上的儿童皮肤试验阴性,一般可排除该食物过敏,阳性一般提示该食物过敏,但也存在一定的假阳性。3岁以下儿童皮试较困难,假阴性的可能性较大。

  (2)食物排除法(elimination of diet):病人首先在1~2周内进食普通或基础饮食,目的是清除消化道内原有的食物,使食物变态反应的所有症状消失,为清除期。然后进入食物激发期,每隔2~3天加入一种食物,直到激发出症状。对激发试验阳性的食物可重复试验一次,以明确致敏食物。食物排除法阳性,只能提示食物过敏,并不能完全证实之,因不能排除其他食物异常反应,故应进行其他试验综合判定。该试验费时、麻烦,但无需特殊仪器和试验条件,适合于门诊进行。

  (3)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radio allergosorbent test,RAST):是利用已知的食物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有无相应的IgE抗体。该方法准确性高,假阳性率低,不受患者用药的影响,但费用昂贵,且不能同时检测多种抗原。

  (4)食物与安慰剂对照的双盲试验(the double-blind placebo controlled food challenge,DBPCFC):也称为食物激发试验(food provocative test),是诊断某种特殊食物引起过敏的标准指标。在食物激发试验前1周和激发期间,患者应严格避免接触和食用被测试的食物和可疑的过敏食物。激发试验时,口服经伪装过的小剂量可疑过敏食物(或安慰剂),每隔30~60min剂量加倍。观察以下指标: ①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道及胃肠道外症状。

  ②试验前与试验后6~8h内,周围血的中性粒细胞增多超过3.5×109/L。

  ③出现血便或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④在大便黏液中有白细胞。

  ⑤Hansel染色后,粪便中有嗜酸粒细胞碎片形成的Charact-Leyden晶体。

  以上指标有3项阳性可确诊,2项持续阳性为疑诊,需进一步观察。如果没有激发出症状,食物总量已增加至8g(干重)或平时进食量,可排除速发型过敏反应。可用正常食物量进一步试验迟发型反应。

  1.放射诊断 X线检查有特殊的重要价值,包括胸部透视、摄片、胃肠造影等,对某些变态反应病有重要的诊断意义。此外,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其他非变态反应性疾病和排除并发症。近代影像诊断包括:B超、CT、磁共振等,必要时亦应用于变态反应病的辅助诊断。

  2.药剂诊断 对于某些变态反应病,在经过各种检查不能确认的情况下,亦可以采用某些对变态反应有良效的药物,如肾上腺素、β2受体兴奋药、各种抗组织胺药物、各种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等,进行试探性治疗。如经过用药疗效卓著,则可以从侧面引证变态反应病的诊断。但在进行这种试探性药剂诊断时,必须全面考虑病情,排除所试用药物对病人的禁忌情况和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分享到:
健康专题
热门关注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