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急性肾功能衰竭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浏览:409 更新时间:2015-04-26 02:54
(一)发病原因
新生儿出生前、出生时及出生后的各种致病因素,均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按肾损伤性质及部位不同,可将病因分成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三大类。
1.肾前性 新生儿期凡能使心搏出量减少或血容量不足的临床因素,均可能引起肾血流灌注低下,导致肾前性ARF。新生儿肾血流灌注不足,最常发生在生后48h以内的多种病理状态,如窒息缺氧、呼吸窘迫综合征、心力衰竭、低血压、严重脱水、大量出血、败血症、低体温等。正压通气压力过高可影响血液回流使心搏出量减少。应用大剂量血管扩张药致血压降低,或大剂量血管收缩药(如去甲基肾上腺素)可致肾血管痉挛,发生肾血流灌注不足而出现肾前性ARF。
2.肾性 由肾实质损害引起,又称为真性肾功衰竭。主要病因如下:
(1)肾缺氧:窒息缺氧严重或持续时间延长可致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主要见于围生期缺氧。此外,新生儿冻伤及严重感染等,也是新生儿肾实质损伤的重要病因,主要见于伴有低体温、硬肿面积>50%、低氧血症和酸中毒患儿。
(2)肾缺血:大量失血,肾动脉(或肾小动脉)血栓形成、栓塞及狭窄,肾皮质或髓质坏死,肾梗死,肾静脉栓塞(严重脱水、DIC、循环不良、糖尿病母亲婴儿)等肾血管病变,均可使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管供血不足。
(3)肾中毒:包括致肾毒性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多黏菌素、两性霉素等;易致肾损害药物如吲哚美辛、妥拉唑林等;各种致肾毒害产物如血红蛋白尿、肌球蛋白尿、过氧化物尿症、尿酸性肾病等。
(4)其他肾疾病:先天性肾发育异常如双肾不发育、双侧肾囊性病变、新生儿型多囊肾、先天梅毒病、弓形体病、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及肾盂肾炎等。
3.肾后性 主要为尿路梗阻引起的ARF,见于各种先天泌尿道畸形,如后尿道瓣膜、尿道憩室、包皮闭锁、尿道狭窄、输尿管疝、神经源性膀胱等。也可见于肾外肿瘤压迫尿道或医源性手术插管损伤致尿道狭窄。
(二)发病机制
新生儿ARF发病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目前认为有以下几种改变。
1.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各种病因引起的肾灌注不足,血管源性物质如儿茶酚胺、5-羟色胺、组织胺、血管紧张素Ⅱ及血栓烷等释放或活性增强,肾血管收缩,阻力增高,均可致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而发生少尿。
2.肾小管内滤液回漏及再吸收障碍 肾灌注不足,肾缺血缺氧或肾毒性物质使肾小管壁受损,小管细胞坏死、脱落,基膜断裂。肾小球滤液经过受损的肾小管细胞和基膜,渗入间质,回漏至血液中,且受损肾小管伴有再吸收障碍,这些均促进少尿或无尿,加重肾功能损伤。
3.肾组织细胞代谢紊乱 缺氧时,肾组织细胞内氧化磷酸化障碍,ATP、ADP减少,细胞功能紊乱,自由基生成,产生脂质过氧化物细胞膜损伤,细胞内钾下降,钠、钙内流等。肾髓质粗升支较近端曲管更易受缺氧损害。
4.免疫反应 严重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引起)时,免疫反应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一系列反应可致DIC,使肾毛细血管阻塞,血管阻力增高,GFR降低及肾小管坏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