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内分枝杆菌感染文章列表
胞内分枝杆菌感染是什么?
胞内分枝杆菌感染(mycobacterium intracellulare infection)的病原菌胞内分枝杆菌于1967年由Runyon命名,该菌属生长慢、非光产色菌,菌体短小,可从土壤、水和动物排泄物中分离到,感染的鸟类、哺乳动物和富含鸟粪的土壤可能是该菌的自然宿主。在正常人的分泌物中有时亦能分离...【阅读全文】
胞内分枝杆菌感染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一)治疗 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和利福平治疗3周后,皮损可完全消退,联合用药疗效较好。 (二)预后 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和利福平治疗3周后,皮损可完全消退,【阅读全文】
胞内分枝杆菌感染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主要表现为慢性肺部感染,儿童表现为淋巴结炎,免疫抑制患者(尤其是AIDS)呈播散性感染。临床表现为发热、盗汗、体重减轻、脑病、腹痛、腹泻和贫血,皮肤表现类似结节样麻风,免疫抑制患者可见脓肿或溃疡。 分泌物或活检组织涂片可发现大量抗酸杆菌,培养检查可发现鸟分枝或胞...【阅读全文】
胞内分枝杆菌感染的病因和症状。
对于少见的疾病,就像一块需要被开发的疆域,其中的琳琳种种都是勘测者需要去进行了解的,这样才能做好相关的规划。疾病也是如此,了解病发的原因和症状对于研究治疗方法是很有必要的。胞内分枝杆菌感染就是如此一块疆土,作为罕见疾病之一,学者们已发现了它的病发原因以及病发时的...【阅读全文】
胞内分枝杆菌感染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胞内分枝杆菌感染(mycobacterium intracellulare infection)的病原菌胞内分枝杆菌于1967年由Runyon命名,因多存在于病灶处的细胞内而得名,该菌属生长慢、非光产色菌,菌体短小,长约1~2μm,呈球形,22~42℃均能生长,2~3周形成小而光滑、扁平的菌落。可...【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