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分期与类型 潜伏期为10天左右。多数起病急骤,临床表现复杂,轻重差异很大。
根据发病原理可将本病临床病程分为败血症期和免疫反应期。
另据临床特点又可分为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又称Weil病)、脑膜脑炎型、肾功能衰竭型及后发症等。
(1)败血症期:
①急性期(起病后1~10天)主要有发热、全身酸痛、结膜充血、腓肠肌疼痛、淋巴结肿大等,以腓肠肌痛较突出。除上述毒血症症状外,涉及各脏器均有其特殊的表现,如流感、肺大出血、黄疸、肾功能衰竭和脑膜脑炎症状等。
②恢复期(起病第7~10天后)多数患者热退后各种症状逐渐消失而获痊愈。少数患者在热退后几天至6个月或更长时间可再出现发热、眼部(常见者为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或全葡萄膜炎)及神经系统后发症。
(2)免疫反应期:
一般将发生于病程早中期的症状称为败血症或并发症,而将中毒症状消退后又起的症状称为后发症,此乃系免疫反应所致。
2.急性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 表现为脑膜脑炎型,起病后2~3天左右,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嗜睡、谵妄或昏迷,部分患者有抽搐、瘫痪等,颈项强直,克氏征与布氏征均阳性。
重者可发生脑水肿,脑疝导致呼吸衰竭。单纯脑膜炎者预后较好,脑炎或脑膜脑炎者病情较重。神经系统后发症较多见,早期后发症以单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神经根炎及脑神经瘫痪为主,晚期并发症以脑血管病多见。
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患者多为12岁以下儿童及青年人,多系轻型或隐性感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常在急性期症状消失后1~5个月出现偏瘫和失语等症状,反复多变是其临床特点之一。
主要依据:
1.在本病流行地区,夏秋季节,于1~3周内有疫水接触史或病畜接触史。
2.临床上出现寒热、酸痛、全身乏力、眼红、腿痛、淋巴结肿大等三症状、三体征。
3.出现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或在患过钩体病后半月到9个月出现脑血管病样表现和周围神经损害的表现。
4.结合血清学检查,即可做出诊断。
但对本病的确诊,应有病原学的依据。患者的血、脑脊液和尿培养可发现病原体,但难以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血清免疫学检查,不论在急性期或免疫期,均有助于确诊,尤其对于没有急性期表现的脑动脉炎患者有意义。
凝集溶解试验(MAT)效价达到或超过1∶400为阳性;病后l周出现,15—20天达高峰,可持续多年。也可用补体结合试验、间接凝集试验测定钩端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有助早期诊断。近年用钩体抗体致敏乳胶进行反向乳凝试验,于病初3天内可查出钩体抗原,3~5min出结果,简便、快速、敏感,有早期诊断价值。
纤维素膜渍片法(DSA)是新近发展的一种方法,用钩体广谱反应原浸渍纤维素片制成试纸样检测条,以检测钩体特异性IgM抗体(张志安等,2000)。研究证实,DSA对于钩体病的诊断和快速筛查具有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