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阴道鳞状上皮癌的病因至今仍不明了。流行病学资料研究认为与如下的因素有关。
1.慢性刺激 原发性阴道鳞癌常发生于后穹隆,认为可能与子宫脱垂患者长期使用子宫托有关,子宫托的长期刺激可能会导致阴道癌。但由于使用子宫托的病例不多,且阴道癌发生率不高,而很少列为致病因素。
2.盆腔放射治疗 原发性阴道癌约有20%的患者曾经有盆腔放射治疗史。大宗资料表明宫颈癌经放射治疗后,有0.180%~1.545%发生原发性阴道癌。一般认为宫颈癌放射治疗后10~40年可发生阴道细胞结构不良或阴道癌。40岁以下盆腔放射治疗的妇女,阴道癌的发生率较高。
3.病毒感染 由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在宫颈癌的病因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有1%~3%的宫颈癌瘤患者可同时或迟些发生阴道癌,因此乳头状瘤病毒,尤其是16和18型可能被认为是这些癌瘤的启动因子。
4.免疫抑制 凡先天性或后天性获得性和人工性的免疫抑制患者,癌瘤的发生率较高。阴道癌瘤亦不能例外,其发生率在免疫抑制患者较高。
5.雌激素缺乏 阴道鳞癌好发于年迈的妇女,可能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低下,导致阴道黏膜上皮萎缩,为致癌因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有关。
(二)发病机制
1.原发性阴道鳞状上皮癌随病灶的发展可分为:原位癌、早期浸润癌和浸润癌。
(1)原位癌:当阴道上皮内肿瘤的非典型增生发展严重,累及整个上皮时,但未穿透基底膜,谓之原位癌。其症状与体征与上皮内肿瘤同。
(2)阴道微小浸润癌:由于阴道微小浸润癌临床上罕见,多数在研究上皮内肿瘤时发现,故此类癌的研究较肤浅。尽管如此,一般认为阴道微小浸润癌应是上皮层的癌瘤突破其底部的基底膜,再向其下的间质内浸润,其浸润深度小于3mm,间质内血管和淋巴管未受侵犯。肉眼观察病灶的表现与上皮内肿瘤的表现相同。
(3)阴道浸润性鳞状上皮癌:
①大体:大多数肿瘤形成外生性包块,一半肿瘤形成溃疡,随之可出现乳头状、菜花状等病灶,多位于阴道后壁上1/3处。肿瘤时常穿透阴道壁,浸润子宫旁组织、直肠和膀胱。手术的病例有12%淋巴结被侵袭。
②镜下:阴道鳞状细胞癌与其他部位的鳞状细胞肿瘤一样,通常这些肿瘤包含具有组织性缺乏和细胞内聚力缺失的多形鳞状细胞,核染色过深及非典型有丝分裂。它们表现为具有鳞状细胞珠及细胞间桥的角化细胞。
2.在宫颈肿瘤治疗5年后发生阴道癌有3个可能的机制
(1)宫颈肿瘤治疗后在阴道上皮有残余病灶。
(2)由于HPV感染使下生殖道易于发生癌变。
(3)放射治疗使下生殖道易于发生癌变。
3.转移方式 阴道黏膜的淋巴管和血管均极为丰富,黏膜下结缔组织疏松,此结构导致阴道癌的转移方式主要是淋巴转移和直接浸润邻近器官和组织。
(1)淋巴转移:依解剖部位,阴道上1/3的淋巴引流入盆腔淋巴结,下1/3引流入腹股沟淋巴结,中1/3则即可引流入盆腔淋巴结,又可引流入腹股沟淋巴结。因此,随阴道癌灶的位置不同,其淋巴转移有所不同。由于位于阴道各种部位的阴道癌都可能发生淋巴结转移,因此,要强调对大多数病人进行区域性治疗的重要性。
(2)直接浸润:阴道前壁癌灶可累及尿道和膀胱;后壁病灶可累及直肠或直肠旁组织;侧壁病灶常向阴道旁浸润,上1/3和下1/3病灶可分别累及宫颈和外阴。
(3)血行转移:常发生于晚期病例。经血液远处转移,如转移到肺、肝脏及骨骼等器官。血源性转移通常发生较晚,最常见经血液转移的组织是肺。
二、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