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疾病百科 > 胞内分枝杆菌感染

胞内分枝杆菌感染的病因和症状。

浏览:337    更新时间:2015-04-24 12:13

收藏

对于少见的疾病,就像一块需要被开发的疆域,其中的琳琳种种都是勘测者需要去进行了解的,这样才能做好相关的规划。疾病也是如此,了解病发的原因和症状对于研究治疗方法是很有必要的。胞内分枝杆菌感染就是如此一块疆土,作为罕见疾病之一,学者们已发现了它的病发原因以及病发时的症状,现在就为大家来介绍一下这种疾病的相关内容。  一.发病原因  胞内分枝杆菌感染(mycobacterium intracellulare infection)的病原菌胞内分枝杆菌于1967年由Runyon命名,因多存在于病灶处的细胞内而得名,该菌属生长慢、非光产色菌,菌体短小,长约1~2μm,呈球形,22~42℃均能生长,2~3周形成小而光滑、扁平的菌落。可从土壤、水和动物排泄物中分离到,感染的鸟类、哺乳动物和富含鸟粪的土壤可能是该菌的自然宿主。在正常人的分泌物中有时亦能分离到该菌。  二.症状表现  主要表现为慢性肺部感染,儿童表现为淋巴结炎,免疫抑制患者(尤其是AIDS)呈播散性感染。临床表现为发热、盗汗、体重减轻、脑病、腹痛、腹泻和贫血,皮肤表现类似结节样麻风,免疫抑制患者可见脓肿或溃疡。  分泌物或活检组织涂片可发现大量抗酸杆菌,培养检查可发现鸟分枝或胞内分枝杆菌生长。  值得庆幸的是,学者们虽未能明确该病的发病机制,可是根据它的发病原因以及表现,已经找到了相关的治疗方法。这对患者朋友们而言,也算是天大的好消息。患者们经过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和利福平的治疗后,皮损可完全消退,联合用药疗效较好。所以患者们可以放心地进行医治。

分享到:
健康专题
热门关注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