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疾病百科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病因

浏览:467    更新时间:2015-04-24 06:19

收藏

  往往对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疾病处理来说,我们应该去考虑的事情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对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这种疾病还会出现什么样的症状也是需要我们了解的,患者在疾病处理期间也许还会出现体温升高,为此应该及时处理才能缓解疾病的痛苦和不适感。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个综合征,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在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导致循环功能和其他内脏功能障碍,消耗性凝血病,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产生休克、出血、栓塞、溶血等临床表现。过去曾称为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消耗性凝血病,最近有人认为以消耗性血栓出血性疾病为妥,但最常用的仍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感染各种严重的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中毒性菌痢、伤寒等〉均可导致DIC。细菌本身及其毒素均可损伤组织及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及缓激肽,由此进一步激活凝血系统,后者还有强烈的舒血管作用,能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引起休克。激肽系统对凝血过程有强化作用。补体与凝血、纤溶及血浆激肽系统也有密切关系,也是血栓形成的因素之一。最近发现,白细胞在激活凝血的机理中也占重要地位,它受内毒素影响,可释放组织因子,与因子Ⅶ合在一起能激活因子X促进凝血。病毒感染〈如流行性出血热、重症乙型脑炎等〉、恶性疟疾、钩端螺旋体病、立克次体病及立克次体感染也均可引起DIC。其发病的机理与细菌感染大致相似。感染是最常见的致病因素。

  2.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各种免疫反应及免疫性疾病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补体,也能引起血小板聚集及释放反应,激活凝血机制,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移植物排斥反应或其他免疫性疾病。

  3.其他如体温升高、酸中毒、休克或持续性低血压、缺氧等均可损伤血管壁内皮细胞。

  想要处理好弥散性血管内凝患者,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弥散性血管内凝发生的部位在哪里,再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还需要我们去考虑的就是发生的原因有什么,往往在很多时候弥散性血管内凝患者的痛苦增加和疾病治疗有着一定的关系,再者弥散性血管内凝患者还应该和大夫做好疾病沟通。

分享到:
健康专题
热门关注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