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疾病百科 > 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方法

浏览:429    更新时间:2015-04-30 20:40

收藏

有许多人患有出血性疾病,而出血性疾病由于是许多不同疾病及不同出血原因所表现出来的结果。只有对其进行诊断,才能对症下药,早日恢复健康。那么,怎样对出血性疾病进行诊断呢?  一、病史如自幼即有出血,轻微损伤、外伤或小手术后流血不止。应考虑为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成年后出血应考虑获得性为多,需查找原发病;皮肤、粘膜紫癜伴腹痛、关节痛且血小板正常者应考虑过敏性紫癜;皮肤粘膜紫癜、月经量多,血小板计数低则需考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女性为多。  二、体格检查应注意出血的性状和部位。过敏性紫瘢好发于两下肢及臀部,大小不等,对称分布,且可伴有皮疹及荨麻疹。血小板减少性紫瘢或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常为针尖样出血点,呈全身性散在性分布。坏血病表现为毛囊周围出血。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有唇、舌及面颊部有血管痣。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黄疸等,可提供临床上原发病诊断。  三、实验室检查由于化验方法繁多,测试应分两步进行。  1.筛选试验对大多数病例可明确诊断。常用的项目包括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周围血片检查、试管法凝血时间、血块退缩时间、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凝血酶原时间。  2.特殊检查凡上述过筛试验尚不足以澄清诊断时,可考虑下列一些特殊检查。  (1)血小板粘附功能:一般用玻璃珠柱法,计数粘附前后的血小板数,算出粘附率。  (2)血小板聚集功能:加入肾上腺素、ADP、胶原、凝血酶、瑞斯托霉素等不同诱聚剂,测定聚集的第一波及释放反应引起的第二波聚集的速度及强度。  (3)凝血酶原消耗试验:即血清凝血酶原时间,主要测定凝血第一步产物的活性,现已有活化凝血活酶时间,故此法已较少用。  (4)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包括复杂和简单两种,主要将吸附血浆(含因子Ⅷ、Ⅸ、Ⅻ、V),血清(含因子Ⅸ、X、Ⅺ、Ⅻ),血小板悬液及Ca2+相混合孵育,观察其对基质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现在有凝血因子单抗后,该法因费时间已不如以前应用多。  (5)凝血酶时间测定:反映凝血系统的第三阶段反应。如延长,表示纤维蛋白原量的减少或有质的异常。也可表示存在有抗凝血酶物质,如存在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或肝素类物质。  (6)凝血因子活动度测定:将测定标本加入已知凝血因子缺乏的标本中,根据凝血时间延长的程度与正常对照比较,确定凝血因子活动度,自有凝血因子单抗后,用免疫法测定更好。有关循环性抗凝物质增多,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或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实验室方法可参阅本章有关疾病。  (7)有关因子的含量及活性测定:采用免疫酶标法。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可采用有色基质底物观察。  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应该知道了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方法了吧,如有朋友不幸患上此病,应该立即就医,进行治疗,不让危害加重,早日恢复健康。

分享到:
健康专题
热门关注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