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疾病百科 > 小儿烹调综合征

小儿烹调综合症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浏览:441    更新时间:2015-04-24 06:02

收藏

  小儿烹调综合征,英文称为cooks syndrome。以前也被称作谷氨酸摄入过量综合征。其表现主要是面、颈、胸、背等部位,有烧灼样症状,并有麻木、压迫、紧绷感等。小儿烹调综合征实验室检查时,一般没有发现异常。通过心电图或脑电图检查,可能发现异常。

  小儿烹调综合征病因未明,但很可能与吃中国食物有关。

  小儿烹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为,有的学者认为中国食物中的高钠产生暂时性高钠血症,从而引起细胞内低钾,导致肌肉麻痹无力、心悸、口渴和血管性头痛。许多报道提出,口服味精(谷氨酸单钠MSG)是小儿烹调综合征的病因。曾有试验结果表明,凡一次摄入MSG超过1.5g,即能引起发病(大多数人在服5~6g最多12g)。而静脉注射MSG,其发病的阈值是125mg。摄入量愈大症状也愈重。在调查中有人虽吃下21g MSG仍未发病,Ghadimi等认为:①小儿烹调综合征类似乙酰胆碱诱发的症状和体征;②抗胆碱能剂和胆碱酯酶抑制剂的作用,支持本病征是“暂时性”乙酰胆碱病的假说。

  小儿烹调综合征患者每次进餐后10~45min出现症状,也有食后30min~1h发病。临床表现很多,每个患者症状不尽相同。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头部症状。小儿烹调综合征有猛击样跳动,钳子钳住样感,钝痛,带状头痛,见光头痛,颞部悸动性头痛,缩窄性头痛,颈部刺痛并向颈后上背前臂放散。项部症状。烧灼或麻木感,向手臂前胸和背部放射项肌疼痛,向两肩肩胛和脊柱上段放射。上肢感觉异常。二三头肌疼痛肩胛带“模拟瘫痪”。胸部症状。胸腋冷汗胸骨下不适。心悸和窦性心动过速。其他。小儿烹调综合征全身倦怠感,有时眩晕感、酩酊感和恶心。小儿烹调综合征有一过性意识蒙眬以及剧烈头痛和呕吐。

  根据食中国餐或用中国传统方式烹调的膳食后,出现上述一些临床表现,并密切观察症状发作和迅速好转的特点,即可诊断小儿烹调综合征。

  小儿烹调综合征首次由 Kwork报道,因为小儿烹调综合征发生在吃中国食物后,因而称之为中国餐馆综合征。小儿烹调综合征是自限性疾病,发病时,一般不需要治疗,小儿烹调综合征发作一般是一时性发作,只需要休息片刻或少量饮用茶水便可缓解,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

分享到:
健康专题
热门关注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