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疾病百科 > 镇静、安定、催眠药中毒

镇静催眠药中毒怎么办?

浏览:281    更新时间:2015-05-01 15:23

收藏

健康导读:镇静催眠药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具有镇静、催眠作用,过多剂量可麻醉全身,包括延脑中枢。一次服用大剂量可引起急性镇静催眠药中毒(acute sedative—hypnotic poisoning)。长期滥用催眠药可引起耐药性和依赖性而导致慢性中毒。突然停药或减量可引起戒断综合征(withdrawal syndrome)。         [病因]  1950年以前常用的镇静催眠药是巴比妥类。50年代以后开始开拓使用非巴比妥类药,但缺点也不少。1960年开始用抗焦虑药物苯二氮卓类,目前此类药几乎取代了大部其他镇静催眠药。镇静催眠药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苯二氮卓类   (一)长效类(半衰期>30h)  氯氮卓(chlordiazepoxide)、地西袢(diazepam)、氟西泮(flurazepam)。  (二)中效类(半衰期6—30h)  阿普唑仑、奥沙西泮(oxazepam)、替马西泮。  (三)短效类  三唑仑(triazolum)。  二、巴比妥类  (一)长效类  巴比妥、苯巴比妥。  (二)中效类  戊巴比妥、异戊巴比妥、异丁巴比妥  (三)短效类  司可巴比妥、硫喷妥钠。  三、非巴比妥非苯二氮卓类(中效一短效)  水合氯醛、格鲁米特(glutethimide,导眠能)、甲哇酮(methaqualone,安眠酮)、甲丙氨酪(meprobamate,眠尔通)。  [发病机制]  一、药代动力学  镇静催眠药均具有脂溶性,其吸收、分布、蛋白结合、代谢,排出以及起效时间和作用时间,都与药物的脂溶性有关。脂溶性强的药物易跨越血脑屏障,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成为短效药。  二、中毒机制  近年研究苯二氮卓类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认为该类药的作用与增强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的功能有关。考虑在神经突触后膜表面有由苯二氮卓受体、GABA受体、氯离子通道组成的大分子复合物。苯二氮卓类与苯二氮卓受体结合后,可加强GABA与GABA受体结合的亲和力,使与GABA受体偶联的氯离子通气开放而增强GABA对突触后的抑制功能。  巴比妥类对GABA能神经有与苯二氮卓类相似的作用,但由于两者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有所不同,作用也有所不同。苯二氮卓主要选择性作用于边缘系统,影响情绪和记忆力。巴比妥类分布广泛,但主要作用于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而引起意识障碍。巴比妥类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有剂量—效应关系,随着剂量的增加,由镇静、催眠到麻醉,以至延脑中枢麻痹。非巴比妥非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与巴比妥类相似的作用。  三、耐受性、依赖性和戒断综合征  各种镇静催眠药均可产生耐受性、依赖性,因而都可引起戒断综合征。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长期服甩苯二氮卓类使苯二氮卓受体减少(下调),是发生耐受的原因之一。长期服用苯二氮卓类突然停药时,发生苯二氮卓受体浓度上调而出现戒断综合征。巴比妥类、非巴比妥类以及乙醇发生耐受性、依赖性和戒断综合征的情况更为严重。发生依赖性的证据是停药后发生戒断综合征。戒断综合征的特点是出现与药理相反的症状,如停用巴比妥类出现躁动和癫痫样发作;停用苯二氮卓类出现焦虑和睡眠障碍。  温馨提示:镇静催眠药间可有交叉耐受。致死量不因产生耐受性而有所改变。镇静药、催眠药的处方使用、保管应严加管理,特别是对情绪不稳定和精神不正常的人。要防止药物的依赖性。长期服用大量催眠药的人,包括长期服用苯巴比妥的癫痫患者,不能突然停药;应逐渐减量、停药。

分享到:
健康专题
热门关注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