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疾病百科 > 真菌性巩膜炎

什么是真菌性巩膜炎

浏览:417    更新时间:2015-04-28 22:46

收藏

  真菌性巩膜炎,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但近年来在医学临床上却越来越多见,成为感染类疾病中比较常见的病症。此类疾病主要是由我们生活环境中的真菌引起的患者眼睛部位的感染,会对患者造成非常大的伤害。并且此病有很高的死亡率,所以我们一定要谨慎对待。

  1、病因:

  引起巩膜炎的真菌是真核微生物,在空气、土壤和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可分为酵母菌(yeast)、真菌(mold)和二态菌(dimorphic)。最常见引起巩膜炎的是丝状菌(filamentous),如曲霉菌(aspergillus)、支顶孢菌(acremonium);另一些形成巩膜感染的是二态丝状菌如申克孢子丝菌(sporothrix schenckii)、鼻孢子菌(rhinosporidium seeberi)等,大多数为腐物寄生菌,在全身或局部创伤以及免疫力低下时则发生机会性感染。危险因素有:意外创伤特别是植物性的和土壤因素的巩膜和 (或)角膜外伤眼科手术如翼状胬肉切除后用β射线照射视网膜脱离的巩膜扣带术(图1)以及全眼球炎、全身细菌及病毒感染、免疫系统异常、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静脉吸毒者、慢性疾病长期用药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者等。

  2、发病机制:

  多数深部真菌病的病原菌是机会性真菌,只在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时,它们才侵袭组织而致病。浅表真菌感染,很少诱发免疫反应,凡受真菌侵入的个体,可能出现迟发性变态反应,一般在感染10~14个月即可表现,这在宿主获得特异性抗真菌感染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致敏T淋巴细胞能激活并增强巨噬细胞对真菌的吞噬和杀伤作用。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健全者,原发的真菌感染常被局限化,在局部形成肉芽肿;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则易发严重播散性感染,并进一步削弱机体抗感染能力,招致细菌混合感染。深部感染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这类机体能否预防真菌再感染尚无肯定的证据一般认为真菌感染诱发的抗体应当不是获得抗真菌免疫的重要机制。

  3、临床表现:

  真菌性巩膜炎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坏死性前巩膜炎。起病缓慢。主要症状有眼红、畏光、流泪、眼痛、视力下降和结膜囊分泌物。与细菌性巩膜炎比较,刺激症状较轻、病程较长。大部分真菌性巩膜炎患者有疼痛,可局限于眼也可沿三叉神经分支放射到颞侧头部及额部,易被误诊为偏头痛、鼻窦炎,甚至脑瘤等。临床体征:病变早期巩膜局限性炎性浸润色暗红,巩膜病灶及其周围可出现片状无血管区是坏死性前巩膜炎的关键性体征,应仔细检查。病变可向不同方向发展,可吸收局限亦可进展成大面积坏死,受累巩膜可坏死变薄坏死区周围巩膜水肿。表层巩膜血管扩张迂曲、移位。愈合后坏死区巩膜菲薄,呈灰蓝色外观,可暴露葡萄膜,但很少发生葡萄肿。伴有毗邻组织的真菌感染,以角膜炎多见。表现为角膜中央或旁中央孤立或散在的基质内脓肿、白细胞浸润或浅表溃疡,无光泽呈苔垢状溃疡缘呈羽毛状环形浸润或浅沟,与周围组织境界明显周围有孤立的圆形点状浸润,称为“卫星灶”。有时溃疡周围有免疫环。50%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可形成黏稠的前房积脓。

  4、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染色或培养真菌阳性,典型病例不难诊断。培养或活检出致病性真菌,可明确诊断。由于真菌培养需时较长,而真菌性巩膜炎的视力预后,又决定于治疗开始的早晚,只要刮片发现真菌菌体或菌丝即可诊断为真菌性巩膜炎并立刻进行抗真菌治疗。如果具备条件,应进行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

  5、鉴别诊断:

  应与细菌性或病毒性巩膜炎相鉴别。真菌性巩膜炎一般眼部刺激症状轻微,但病程绵长,药物治疗效果差。鉴别尚需要实验室检查的阳性结果。

  我们从上述文章对真菌性巩膜炎这种疾病的简单介绍中可以了解到,此类疾病的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都是比较多样化的,这样对于我们的预防和治疗工作既有一定的优势又有很大的阻碍。所以我们一定要密切关注此病。

分享到:
健康专题
热门关注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