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疾病百科 > 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

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

收藏
四、检查

周围血象正常或白细胞稍高,大便镜检可见少数红、白细胞,偶可见满视野,有大量脂肪球。

       1.采集标本
       以无菌棉拭子蘸取腹泻病患者粪便,如无粪便,以浸湿磷酸盐缓冲液的直肠拭子插入肛门4~6cm(婴幼儿2~3cm)处,在直肠内旋转擦取直肠表面黏液后取出,盛于运送或保存液中,如不能及时送检,样品应在4℃冷藏保存,但以不超过8h
为宜。
2.增菌和分离培养
       对于大肠埃希杆菌的分离应在初代分离时选用弱选择性培养基,如伊红亚甲蓝、中国蓝蔷薇酸式山梨醇麦康凯平板。划线分离,35~37℃培养18~24h
后,观察菌落形态特征,选取紫红色或暗红色、大小1~3mm、边缘整齐有光泽、中央凸起的单个菌落进行鉴定。
3.鉴定
(1)初步鉴定:根据菌落特征、涂片染色的菌形及染色反应,取纯培养物细菌作图1 所示生化反应,凡符合于表1 所示结果可初步鉴定为大肠埃希杆菌。
(2)最后鉴定:一般常规检验做到上述初步鉴定即可,必要时可按《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所列生化反应做出最后鉴定,其中主要的鉴定试验为: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或只产酸,发酵乳糖产酸产气或迟缓发酵产酸,不发酵肌醇;IMVC
反应分别为+,+,-,-(占94.6%);脲酶阴性,H2S
阴性,苯丙氨酸脱氨酶阴性,硝酸盐还原阳性,动力多数阳性。简便的方法是采用肠杆菌科试剂盒,根据反应结果编码后做出最后鉴定。

相关疾病
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