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大肠脂肪瘤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仍无一致意见,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炎症和刺激可能起主要作用。
2.结缔组织的退行性变。
3.纤维小梁的管周脂肪浸润。
4.局部脂肪的淋巴供应和循环发育不良致局部脂肪堆积。
5.结缔组织进入脂肪组织的化生。
6.局部脂肪组织发育异常,可能与垂体前叶及性腺激素等内分泌作用有关。
7.局部脂肪代谢不完全。
(二)发病机制
大肠脂肪瘤多发生在右半结肠,尤以盲肠多见。其大体形态呈黄色圆形分叶状肿块,质软,镜下为成熟的脂肪细胞、纤维间质,瘤组织周围可有炎症细胞浸润,少数脂肪瘤可伴有坏死,溃疡形成以及出血、囊性变。
根据脂肪瘤发生的部位和生长方式,分为4型:
1.腔内型(黏膜下型) 最常见,约占90%,脂肪瘤在黏膜下与肌层局限性生长,突出于肠腔内。
2.腔外型(浆膜下型) 脂肪瘤在浆膜下与肌层之间局限性生长,一般向肠腔外突出。
3.壁间型(肌间型) 瘤体位于肠壁肌层,一般不向肠腔内外突出,瘤体呈圆或椭圆形,无临床表现。
4.混合型 另外根据脂肪瘤发生的部位及分布情况又可分为:单发性、多发性、弥漫性脂肪瘤和黏膜下脂肪组织浸润四类。脂肪瘤癌变极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