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疾病百科 > 小儿先天性白细胞颗粒异常

小儿先天性白细胞颗粒异常

收藏
三、症状

本病征两性均可发病,患儿父母多为近亲婚配。临床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皮肤症状 较特殊,在婴儿期即可出现,皮肤局部白化,外露受光照射的部位呈石板样灰或黑色。头发呈亚麻色或黑褐色,皆有银光,特别是在阳光下或洗涤后。

2.眼部症状 较为复杂,可呈现眼部白化病,虹膜色素减少呈蓝紫色或棕色,半透明,眼底色素消失,视网膜呈灰色,遇光可见水平性眼球震颤。

3.肝脾与淋巴结肿大 约85%患者有肝脾与全身淋巴结肿大,有人称之为“淋巴瘤”可能是淋巴组织细胞反应性增大,脾大明显时可出现脾功能亢进和溶血性贫血。

4.易感染 特别是皮肤、呼吸道的葡萄球菌及其他革兰阳性菌的感染。

5.神经系统症状 可有小脑性震颤、辨距不良、颈肌紧张、痉挛、睑下垂、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昏迷、脑脊液蛋白和细胞数增加、脑电图异常,周围神经病变等。

6.血液学特征 白细胞胞浆中存在D??hle小体样的嗜甲苯胺颗粒。粒细胞有肿胀、退变及分叶不明显,浆内缺乏正常的中性颗粒,而含有1~6个或多个圆形、卵圆形,直径1~2μm染色紫灰蓝色的异常颗粒。中性粒细胞可见1~6个异常巨大颗粒外,周边尚可见一个透明带。

Root 1972年证明患儿白细胞吞噬功能良好,但杀菌活性有缺陷,易发生感染,并可发展为进行性粒细胞减少症,可有贫血、血小板减少。

根据皮肤、头发、眼的色素减淡、眼震、畏光、视力障碍等眼部症状,以及特殊的外貌和血液学特征可做出诊断。具有以下1项或多项异常的儿童应怀疑本病的可能: 1.反复不明原因的细菌感染。

2.毛发、皮肤、眼底色素沉着。

3.外周血或骨髓的粒细胞出现巨大过氧化物酶阳性的溶酶体颗粒。

4.轻、中度中性粒细胞减少。

5.尽管血小板计数正常,但易擦伤或鼻出血。

6.无法解释的肝脾肿大(与疾病加速期有关)。

本病常表现于婴幼儿时期,也有在较迟的加速期确诊的。确诊需要在外周血或骨髓的粒细胞中发现巨大溶酶体颗粒。有些患者由于粒系前体细胞在骨髓中大量破坏,外周血粒细胞很少,这就需要行骨髓穿刺。

相关疾病
小儿先天性白细胞颗粒异常问答